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近代史著作,1981年6月出版后,受到广大干部和各界读者的欢迎。该书初版后,曾多次重印。最近,经作者修订,新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已经问世。作者在再版序言中,除了介绍若干重要的修改之处外,还特别谈到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关于对外开放的问题、关于可否以现代化问题为主题来叙述和说明中国近代历史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作者声明,他写作本书正是使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因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才能说清楚在这里我所处理的历史问题。”他强调不要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处理1840-1919年间的中国政治史时,对于事实上存在着的复杂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那种情况,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够把问题说清楚。这就非常简明的把历史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问题讲清楚了。
关于对外开放和用现代化为主题来叙述中国近代历史的问题,这是“文革”结束以后新的历史时期里,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学者们谈得很多的问题。作者密切关注学术研究进展,在再版序言中作了集中的讨论。他认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初步经验,在我国历史上是全新的经验。因为近代100年间作为半殖民地国家向世界开放的经验与今天的经验是完全不同的。在旧中国,虽然门户洞开,毫无阻拦,但是对外开放的程度是很低的。因为那种开放使中国贫穷,而越是贫穷越谈不到扩大开放。这就把中国新旧不同时代的开放问题的实质讲得很透彻了。至于以现代化为主题叙述中国近代历史,作者认为那显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至今尚未有以现代化为主题写出来的中国近代史(也许我孤陋寡闻未见到过)”。序言写道:“可以这样看,最早促使中国走向某种程度的现代化的不是别的力量,就是帝国主义。”但是,帝国主义并不要使被它改造的落后民族和国家变得完全像它自己一样,而只是允许有利于它实行殖民统治为原则。作者同时指出,讲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讲几代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作过什么努力,经过怎样的过程,遇到什么艰难,有过什么分歧、什么争论,离开了阶级分析的观点是很难讲清楚的。因为,“讲现代化,也不能不区别帝国主义所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和独立自主的现代化。”
作者在再版序言中对当前近代史研究领域中争论较多的若干问题表明了意见。例如,在提到关于辛亥革命的不同历史评价时,作者说:“我的观点是,即便是有严重缺点的、不成熟的、有许多负作用的、一时没有得到完全成功的革命,如果它是适应于阶级斗争向前发展的形势而发生的,它就不能不被认为是必要的,是推进社会历史进步的。”序言批评“有人认为改良是比革命更好的方法,所以不应当推崇革命”的观点,认为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对革命和改良作抽象的价值评估。在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主义常常是有两面性的。在和旧势力斗争的过程中,改良主义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而且在客观上有为革命作前驱的作用,但是改良主义又有否定革命的作用。这些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公允的评论。
综上所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自1981年初版到1997年再版,作者始终坚持了他在探讨中国近代史发展基本规律时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坚持了他在表述中国近代史发展基本规律时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有些具体的结论,学术界可能还将会有种种讨论,但是胡绳在研究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指导原则,我以为是值得学者们认真参考的。